青梅菌,是青梅的一種外生菌根真菌,學(xué)名為晶蓋粉褶菌(Entoloma clypeatum),隸屬于擔(dān)子菌門(Basidiomycota),層菌綱(Hymenomycet),傘菌目(Agaricales),粉褶菌科(Entolomataceae)粉褶菌屬(Entoloma(Fr.)P.Kumm.),能夠與薔薇科的薔薇屬、梨屬、李屬、海棠屬等植物形成外生菌根[18-20]。青梅菌作為粉褶菌屬成員之一,在食用和醫(yī)療具有較高的經(jīng)濟價值[21-23]。我國對粉褶菌屬真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類上,對粉褶菌進行分離培養(yǎng)和人工栽培方面的研究未見報道,國外學(xué)者從組織中和通過擔(dān)孢子分離獲得了晶蓋粉褶菌的遺傳多樣性的菌株[24-28],并回接杜梨獲得子實體[29]。


菌根真菌是一類能夠與木本植物共生形成外生菌根的大型真菌,中國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可食用菌根真菌有677種,占食用菌種類70%[22]。由于菌根真菌生長的特殊性,一直以來沒有得到人類的重視。除松口蘑、紅菇等少數(shù)菌根菌被開發(fā)利用外,大多數(shù)都任其自生自滅,青梅菌目前仍處于這樣的狀態(tài)。


因此,栽培青梅菌的價值與意義十分重大。本研究擬通過人工分離獲得青梅菌菌絲體,研究青梅菌菌絲生長所需要的營養(yǎng)條件和溫度需求,為青梅菌的半人工栽培和人工栽培提供理論基礎(chǔ)和技術(shù)保障。


1材料與方法


1.1培養(yǎng)基


青梅菌菌絲體分離和培養(yǎng)用PDA培養(yǎng)基。


青梅菌原種培養(yǎng)采用的培養(yǎng)基配方如下:基礎(chǔ)配方為麩皮10%,石灰1%,石膏1%,供試材料為玉米粒、玉米渣、棉籽殼、木屑和麥粒,添加量均為88%。


1.2青梅菌菌絲的分離與純化


青梅菌子實體于2020年4月5日采集自四川省樂山市馬邊彝族自治縣三河口鄉(xiāng)王家覺壩村(經(jīng)度103.352°,緯度28.894°,海拔:1 228.54 m),氣溫16℃,土壤溫度14℃。


采集到的青梅菌子實體當(dāng)日送到實驗室,依次用75%的乙醇和5%的次氯酸鈉進行表面消毒,用無菌解剖刀去除消毒后的表皮后,用無菌解剖針挑取黃豆粒大小的組織塊,接種于PDA平板上,25℃恒溫避光培養(yǎng)3~5d[30],取生長良好、無雜菌污染的菌絲在PDA平板上進一步純化獲得青梅菌純培養(yǎng)[31-32],保存于PDA斜面?zhèn)溆谩?


1.3溫度對青梅菌母種菌絲生長的影響


用無菌打孔器將培養(yǎng)在PDA平板上青梅菌菌絲體打成圓形菌餅(直徑7 mm),用解剖針將青梅菌菌餅接種到新鮮的PDA平板中央,分別放置在11℃、17℃、22℃、25℃、28℃、30℃、32℃的恒溫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7 d,測定菌落直徑,計算青梅菌母種菌絲日均生長速率。


1.4溫度對青梅菌原種菌絲生長的影響


采用棉籽殼培養(yǎng)基,按配方配好料后,分裝到100 mL的組培瓶中,每瓶分裝2/3體積,121℃40 min滅菌,冷卻后接入青梅菌母種,分別放置在17℃、22℃、25℃、28℃、30℃、32℃的恒溫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10 d,測定菌絲生長長度,計算青梅菌原種日均生長速率。


1.5培養(yǎng)基對青梅菌原種菌絲生長的影響


采用玉米粒、玉米渣、棉籽殼、木屑和麥粒為主粒的5種培養(yǎng)基配方,配方見1.1。各配方培養(yǎng)基按配方配好料后,分裝到100 mL的組培瓶中,每瓶分裝三分之二體積,121℃40 min滅菌,冷卻后接入青梅菌母種,25℃培養(yǎng)10 d,測定菌絲生長長度,計算青梅菌原種日均生長速率。


2結(jié)果與分析


2.1青梅菌母種菌絲的分離與純化


用組織塊無菌分離法獲得青梅菌母種菌絲體(見圖1)。

圖1青梅菌母種


2.2溫度對青梅菌母種菌絲生長的影響


青梅菌母種菌絲在不同溫度下的日均生長速率見表1。由表1可以看出,隨著溫度升高,青梅菌菌絲生長在22℃以下逐漸加快,在22℃以上逐漸減慢,22℃是青梅菌母種菌絲生長的最適溫度。

表1溫度對青梅菌母種菌絲生長的影響(菌絲日均生長速率:mm/d)

圖2青梅菌母種11℃下生長狀況


2.3溫度對青梅菌原種菌絲生長的影響


青梅菌原種菌絲在不同溫度下的生長情況見表2。由表2可以看出,青梅菌菌絲日均生長速率在25℃最高,在25℃以下隨著溫度升高逐漸加快,在25℃以上隨著溫度升高逐漸減慢,25℃是青梅菌原種菌絲的最適生長溫度。

表2溫度對青梅菌原種菌絲生長的影響(菌絲日均生長速率:mm/d)


2.4培養(yǎng)基對青梅菌原種菌絲生長的影響


青梅菌原種在不同培養(yǎng)基中生長狀況見表3。由表3可以看出,青梅菌原種菌絲在棉籽殼培養(yǎng)基中的日均生長速率極顯著的高于其他4種培養(yǎng)基,因此棉籽殼培養(yǎng)基是青梅菌原種菌絲生長的最佳培養(yǎng)基。

表3培養(yǎng)基對青梅菌原種菌絲生長的影響(菌絲日均生長速率:mm/d)


3結(jié)論與討論


對人工分離獲得的青梅菌菌絲最適生長溫度范圍和適宜的培養(yǎng)基配方探究,研究結(jié)果表明,青梅菌母種菌絲的最適生長溫度為22℃,原種菌絲的最適生長溫度為25℃,最佳培養(yǎng)基配方為棉籽殼培養(yǎng)基,配方為棉籽殼88%、麩皮10%、石灰1%、石膏1%。


Shishikura M.等人在20℃培養(yǎng)晶蓋粉褶菌的菌絲體[28],與本文分離的青梅菌母種菌絲最適生長溫度接近,他們用晶蓋粉褶菌菌絲體接種杜梨的根后在15℃下進行共培養(yǎng)2個月后獲得[29]青梅菌子實體,這和我們采樣時土壤溫度接近,而與菌絲最適生長溫度差別較大,可能的原因是青梅菌菌絲的最適生長溫度與子實體形成最適溫度不同,或者菌絲在原位生長環(huán)境中的生長溫度與人工培養(yǎng)條件存在差異,也可能與菌株的特性有關(guān),需要進一步做和植物根的共培養(yǎng)實驗。


本實驗僅僅對青梅菌菌絲體的生長溫度和適宜的培養(yǎng)基進行了探索,作為外生菌根真菌的一員,至少還需要回接到青梅的根部進行共培養(yǎng),探究其子實體形成的條件,在此基礎(chǔ)上才能建立起人工培養(yǎng)的技術(shù)體系,這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相關(guān)新聞推薦

1、RNA聚合酶(RNAP)突變體影響福平(Rif)殺菌/抑菌效應(yīng)

2、尼古丁、煙草浸出液、煙霧提取物對口腔常見微生物的影響(一)

3、苦蕎蛋白對腸球菌、腸桿菌、產(chǎn)氣莢膜梭菌生長抑制作用及機理(二)

4、水飛薊賓聯(lián)合臨床常用抗菌素對感染細菌的體外抑制作用

5、不同濃度的桑黃水提物對乳制品中有害指示菌的生長抑制作用(實驗儀器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