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結果與分析


2.1 8株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的耐藥性分析


采用K-B紙片擴散法,從8株含tdh基因的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中檢出6株耐藥菌株Vp 5,Vp 8,Vp 14,Vp 16,Vp 17,Vp 18。其中Vp 8耐慶大霉素,Vp 5、Vp 14、Vp 17均只耐阿米卡星,Vp 16耐阿米卡星和慶大霉素,Vp 18菌株耐阿米卡星,環(huán)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圖1為Vp 2對AMC、AK、CTX的藥敏實驗結果,具體結果見表2。

圖1 Vp2對AMC、AK、CTX的藥敏實驗結果


2.2 8株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的生長特性比較分析

表3 8株副溶血性弧菌用modified Gompertz模型擬合的生長參數(shù)擬合結果


通過Bioscreen全自動微生物生長曲線分析儀測定這8株菌生長過程的比濁度,用修正的Gompertz擬合測定的數(shù)據(jù)。


修正的Gompertz模型擬合結果R2均在0.98以上,MSE均小于等于0.003,可知修正的Gompertz模型適合擬合本實驗結果。


由表3及圖2修正的Gompertz的擬合結果可知,20℃時Vp 18菌株的生長最快,方差分析可知,與Vp5,Vp 8,Vp 14,Vp 2均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與Vp 16,Vp 17,Vp 21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Vp 17次之,僅與Vp 2存在顯著性差異,Vp5生長最慢,但其僅與Vp 18有顯著性差異;8株菌的延滯期無顯著性差異(p>0.05);Vp2的最大生長量最大,但與Vp5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與其他的菌株都有顯著性差異(p<0.05)。Vp18的最大生長量最小,與Vp2和Vp5有顯著性差異(p<0.05),與其他的菌株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25℃時Vp 18菌株生長最快,與Vp 5,Vp 8,Vp 14,Vp 2均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與Vp16,Vp17,Vp21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Vp 17次之,除了與Vp 5,Vp 8,Vp 14,Vp 2有顯著性差異外,與其他菌株均無顯著性差異,而Vp 2最慢,與Vp 18,Vp17,Vp16,Vp21存在顯著性差異;Vp 5的延滯期最短,只與Vp 2有顯著性差異(p<0.05),而Vp 2的延滯期最長,與Vp 5,Vp 8,Vp 14,Vp 16有顯著性差異,而與其他幾株菌無顯著差異(p>0.05);Vp2的最大生長量最大,與其他菌株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Vp 8的最大生長量最少,與其他菌株無顯著性差異(p>0.05)。


37℃時8株菌的最大比生長速率無顯著性差異(p>0.05);Vp 2的延滯期最長,且與其他的菌株有顯著性差異(p<0.05),而其他幾株菌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Vp 2的最大生長量最大,與Vp 8和Vp 18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與其余菌株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Vp 18的最大生長量最少,與Vp 2和Vp 21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與其余菌株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綜上,不同耐藥致病副溶血性弧菌菌株的生長參數(shù)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但是菌株的各個生長參數(shù)的大小與菌株的耐藥性的程度之間沒有明顯的對應關系。且發(fā)現(xiàn)一株三重耐藥性菌株Vp 18與另外一株敏感性副溶血性弧菌Vp 5在20℃和25℃下的最大比生長速率有顯著差異,其他菌株無顯著差異。

圖2 8株副溶血性弧菌生長曲線及其用modified Gompertz模型擬合結果


2.3 8株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的ERIC-PCR圖譜分析


由圖3,條帶的條數(shù)及位置獲得的聚類分析圖譜可知,耐藥性菌株Vp 5,Vp 8,Vp 14,Vp 16有100%的相似性。此4株菌株與非耐藥性菌株Vp 21有89%的相似性,耐藥菌株Vp 18與非耐性菌株Vp 2有89%的相似性。在相似系數(shù)0.86處,此八株菌株可以分為兩大類,Vp5,Vp 8,Vp 14,Vp 16與Vp21和Vp17歸為一類,Vp 18與V p2為一類。ERIC-PCR是一種有效的細菌基因分型方法,能夠精確確定菌株間的親緣關系[12],為菌株的差異性比較提供了基因型信息。ERIC-PCR圖譜與菌株的耐藥性沒有明顯的對應性。

圖3 8株菌的ERIC圖譜及擴增條帶的UPGMA系統(tǒng)發(fā)育樹聚類分析


3結論


本文比較了耐藥性致病副溶血性弧菌與非耐藥性致病副溶血性弧菌的生長差異。并用修正的Gomperz growth model擬合了此8株耐藥性菌株與非耐藥性菌株在20、25、37℃下,在TSB(含3%NaCl)中的生長曲線。


在37℃適宜溫度下,八株菌的最大比生長速率無顯著性差異(p>0.05),而在20℃和25℃條件下,Vp 18生長最快與Vp 5,Vp 8,Vp 14,Vp 2均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與Lianou[13-14]等報道的結果一致,說明溫度會影響副溶血性弧菌的μmax間的差異,差異性隨著溫度的降低而增高。


三重耐藥的致病副溶血性弧菌Vp 18的生長明顯優(yōu)于非耐藥性菌株Vp 2,說明耐藥性與菌株的生長快慢有一定的聯(lián)系,可能由于菌株的生長速率快,產(chǎn)生變異性的可能性大,獲得耐藥性的概率也隨之增大。菌株之間的微生物生長動力學參數(shù)的變異性將會對風險評估的準確性帶來影響[15],此結果可為耐藥性副溶血性弧菌的風險評估提供數(shù)據(jù)支持。


耐藥性致病副溶血性弧菌Vp 18與非耐藥性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Vp 2的ERIC-PCR圖譜歸為一類,表明這兩株菌的亞型相似,也說明耐藥性基因可能來自質粒上,這也為副溶血性弧菌的耐藥機制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不同耐藥性致病副溶血性弧菌在20℃、25℃、37℃下的生長曲線(一)

不同耐藥性致病副溶血性弧菌在20℃、25℃、37℃下的生長曲線(二)

相關新聞推薦

1、?微生物相互作用對生態(tài)系統(tǒng)功能的影響在脅迫下加劇

2、不同溫度和含鹽量下酸菜乳酸菌發(fā)酵液生長曲線變化(一)

3、鴨胚成纖維細胞培養(yǎng)I型鴨病毒性肝炎并繪制一步生長曲線——結果、討論

4、谷氨酸棒桿菌重組菌株生長曲線測定及發(fā)酵條件優(yōu)化(一)

5、什么是微生物的繁殖和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