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胃腸道中有數(shù)萬億的微生物(約1012~1014),包括細菌、真菌和病毒,它們參與許多生理功能和疾病發(fā)病機制。大量研究證實,腸道菌群在肝硬化的進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真菌在腸道中的相對豐度較低,真菌對肝硬化的作用往往被忽視。近日,一項發(fā)表于Front Microbiol的研究采用16S核糖體RNA測序、內(nèi)部轉(zhuǎn)錄間隔序列測序和非靶向代謝組學技術,以揭示肝硬化患者腸道微生物的特征,并探討肝硬化患者腸道細菌、真菌及其代謝物的組成和相互作用。


該研究共納入75名受試者,包括45名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LC組)和30名健康對照者(C組)。LC組受試者血清ALT、TBIL、PT、INR水平升高,WBC、HB、PLT、ALB、PTA水平下降(P<0.05)。LC組受試者的中位CTP評分為5,MELD評分為9。病因分布為HBV/HCV感染25例,酒精性肝?。ˋLD)10例,代謝相關性脂肪性肝?。∕AFLD)5例,自身免疫性肝?。ˋIH)5例。

表1.受試者基線特征(源自文獻)


腸道微生物組和真菌組的特征


01腸道細菌從LC組和C組糞便樣本中共獲得10 274 244條高質(zhì)量16S rRNA序列,最終獲得6 861個ASVs。基于Shannon指數(shù),LC組的α多樣性顯著低于C組(P<0.01,圖1A)?;贐ray-Curtis距離的β多樣性分析(PCoA)結果顯示,LC組的腸道細菌群落結構與C組存在顯著差異(P=0.001,圖1B)。


LC組和C組的主要細菌門均為厚壁菌門(Firmicutes)(圖1C)。在屬水平上,糞球菌屬(Faecalibacterium)、布勞特菌屬(Blautia)和雙歧桿菌屬(Bifidobacterium)是平均相對豐度最高的三個屬(圖1D)。隨后,研究者進一步確定了組間豐度存在顯著差異的細菌屬(圖1E)。LC組中,鏈球菌屬(Streptococcus)、阿克曼菌屬(Akkermansia)、乳酸乳球菌屬(Lactobacillus)和假腸桿菌屬(Pseudomonas)顯著富集,而Blautia、厭氧丁酸菌屬(Anaerobutyricum)、Gemmiger、瘤胃球菌屬(Ruminococcus)和Dorea則顯著減少。

圖1.受試者腸道細菌群落特征(源自文獻)02腸道真菌從LC組和C組糞便樣本中共獲得9 594 331條高質(zhì)量ITS rRNA序列,最終獲得901個ASVs?;赟hannon指數(shù),LC組的α多樣性也顯著低于C組(P<0.01,圖2A)?;贐ray-Curtis距離的PCoA結果顯示,LC組的腸道真菌群落結構與C組存在顯著差異(P=0.004,圖2B)。


LC組和C組的主要真菌門均為子囊菌門(Ascomycota)(圖2C)。在屬水平上,釀酒酵母屬(Saccharomyces)、假絲酵母屬(Candida)和曲霉屬(Aspergillus)是平均相對豐度最高的三個屬(圖2D)。進一步分析表明,LC組中釀酒酵母屬顯著增加,而曲霉屬、青霉屬(Penicillium)、木耳屬(Auricularia)和枝孢霉屬(Cladosporium)顯著減少。

圖2.受試者腸道真菌群落特征(源自文獻)


腸道代謝組特征


基于非靶向代謝組學技術,研究者從LC組和C組糞便樣本中檢測到11 382個變量,其中LC組富集了727個變量,C組富集了814個變量(圖3A)。研究者最終確定了130種差異代謝物,其中LC組富集了68種,C組富集了62種。LC組中顯著富集的代謝物包括5,6-二氫楊梅素、甘草次酸、膽紅素等(圖3B)。差異代謝物主要參與卟啉代謝、脂肪酸代謝等通路,其中卟啉代謝通路在LC組中顯著富集。

圖3.受試者腸道代謝物的特征(源自文獻)


內(nèi)鏡治療對腸道微生物組和代謝物的影響


01細菌和真菌變化研究者對15名接受內(nèi)鏡治療的LC組受試者治療前后的糞便樣本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內(nèi)鏡治療對腸道細菌和真菌的多樣性和群落結構無顯著影響,但部分細菌屬和真菌屬的相對豐度發(fā)生變化,如不動桿菌屬(Acinetobacter)增加,巨單胞菌屬(Megamonas)減少;Cutaneotrichosporon減少。


02代謝物變化內(nèi)鏡治療后,受試者體內(nèi)代謝物組成發(fā)生顯著變化,其中諾龍(nandrolone)在治療后組富集,而治療前的組富集了15種代謝物。差異代謝物主要參與丁酸代謝途徑。


多組學整合分析與診斷模型構建


LC組受試者的臨床指標(如ALB、HGB、MELD、PLT等)與腸道細菌、真菌和代謝物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并且LC組中,細菌屬、真菌屬和富集代謝物之間存在復雜的相互作用網(wǎng)絡,其中細菌與代謝物之間的聯(lián)系更為緊密。


研究者基于16S數(shù)據(jù)、ITS數(shù)據(jù)、代謝物數(shù)據(jù)、臨床指標及其組合構建的隨機森林模型用于區(qū)分LC組受試者和C組受試者。最后,研究者基于不同特征(細菌、真菌、代謝物、臨床指標)構建了一個肝硬化診斷模型,其AUC值為0.938。


該研究揭示了肝硬化患者腸道微生物組成的特征及其復雜的內(nèi)部串擾,為探索腸道微生物在肝硬化中的潛在作用提供了啟發(fā)。


相關新聞推薦

1、雞紅細胞免疫相關基因的調(diào)節(jié)功能研究

2、植物根系及其分泌物對微生物生長及活性的影響

3、高密度發(fā)酵的過程中乙酸抑制重組大腸桿菌生長及外源基因的表達——討論、結論

4、不同類型良惡性肺結節(jié)生長曲線繪制與觀察

5、尼古丁、煙草浸出液、煙霧提取物對口腔常見微生物的影響(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