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群體生長是指細胞數量的增加,是細胞生長和繁殖的結果。現(xiàn)以單細胞的分裂方式進行繁殖的細菌為對象考察其群體生長的規(guī)律。


將少量細菌接種到一恒定容積的新鮮液體培養(yǎng)基中,在適宜的溫度下進行培養(yǎng)時,它的生長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在其生長過程中,定時取樣計算細菌細胞數量。然后以細菌細胞數的對數作縱坐標,以生長時間作橫坐標,繪制所得的曲線叫生長曲線。生長曲線代表了細菌在新的適宜的環(huán)境中生長繁殖至衰老死亡過程的動態(tài)變化。我們根據細菌生長繁殖速率的不同,將細菌的生長曲線大致分為下列四個時期。


1、延遲期:當少量細菌接種到新鮮的液體培養(yǎng)基后,一般不立即進行繁殖,生長速率等于零,這段時間稱為延遲期。處于延遲期的細菌細胞分裂遲緩、代謝活躍,細胞體積增長較快,但對不良的環(huán)境因素如高溫、低溫和高濃度的鹽溶液等比較敏感,容易死亡。


延遲期時間的長短,因細菌種類和培養(yǎng)條件從幾分鐘到幾小時不等,若用生命活動旺盛的細菌接種,且接種量大,則延遲期時間短。


2、穩(wěn)定期:在這一時期,活細胞數目達到zui高峰,但它的總數不會在增加。這是因為必要的營養(yǎng)物質逐漸耗盡,同時某些有毒代謝產物在積累,以及其他外界因素都會使生長受到抑制,死亡率和繁殖率兩者達到平衡,活菌數保持相對穩(wěn)定,在曲線上保持平穩(wěn)。如果為了大量獲得菌體,就應在此階段收獲。這一時期也是發(fā)酵過程積累代謝產物的主要階段。以上可以看出,穩(wěn)定期的微生物,在數量上達到了zui高水平,產物的積累也得到了zui高峰。穩(wěn)定期的長短與菌種和外界環(huán)境條件有關,生產上常常通過補料、調節(jié)PH值、調整溫度等措施來延長穩(wěn)定期,以積累更多的代謝產物。


3、對數期:在此期間,代謝活動zui強,組成新細胞物質zui快,所有分裂形成的新細胞都生活旺盛。這一階段細菌數以幾何級數增加,所以稱為對數期。由于處于對數期的微生物的個體形態(tài)、化學組成和生理特性等均較一致,代謝旺盛、生長迅速,所以是研究基本代謝的良好材料,也是發(fā)酵工業(yè)良好的種子。如果用作菌種,則延遲期很短,以至檢查不出延遲期。可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微生物以縮短發(fā)酵周期。


4、衰亡期:穩(wěn)定期后如再繼續(xù)培養(yǎng),細菌死亡率逐漸增加,以致死亡率大大超過新生菌,菌體中活菌數急劇下降,出現(xiàn)了“負生長”。此時期為衰亡期。


細菌的生長繁殖


(1)大多數細菌最適pH為7.2?7.6。


(2)細菌生長繁殖需要的氣體主要是氧和二氧化碳。根據細菌代謝時對氧分子的需要與否,分為專性需氧菌、微需氧菌、專性厭氧菌、兼性厭氧菌。


(3)細菌個體多以二分裂方式進行無性繁殖。


(4)將一定數量的細菌接種到合適的液體培養(yǎng)基中,其生長過程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如以培養(yǎng)時間為橫坐標,以細菌生長數目的對數為縱坐標,繪制一條曲線,稱為細菌生長曲線。該曲線可分為四個時期:遲緩期、對數期、穩(wěn)定期、衰亡期。


(5)細菌群體生物特性最典型的生長時期是對數期,細菌生長繁殖過程中對抗生素最敏感的時期是對數期。


細菌的代謝


(1)毒素:病原菌在代謝過程中合成的對機體有毒害作用的物質,包括外毒素和內毒素。內毒素為G-菌(細胞壁中的脂多糖)死后釋放,外毒素主要為G+菌分泌的蛋白質。


(2)侵襲性酶類:有些細菌能合成一些胞外酶,如透明質酸酶、卵磷脂酶、鏈激酶等,促使細菌擴散,增加病原菌的侵襲力。

測定微生物群體數目的方法


1、計算器測定法:用特制的細菌計數器或血球計算器進行計數。本方法很簡便,可以立即得出結果,但也有一些局限性,主要表現(xiàn)在活細胞不易區(qū)分。


2、平板菌落計數法:取一定容量的菌懸液,作一系列的倍比稀釋然后將定量的稀釋液進行平板培養(yǎng),根據培養(yǎng)出的菌落數,算出培養(yǎng)物中的活菌數,故此法又稱為活菌測定法。


3、稀釋法;將待測樣品作一系列稀釋,如10-1、10-2、10-3等,取1ml接種到新鮮培養(yǎng)基中,然后根據生長的稀釋度與出現(xiàn)生長的zui高稀釋度(即臨界級數),再用“或然率”理論,就可計算出樣品單位體積中細菌的近似值。


4、涂片染色法:將已知體積的待測微生物均勻的涂布在載波片的已知面積內,經固定染色后,在顯微鏡下借助目鏡測微尺測得視野的半徑和面積。得知其中視野菌的總數。然后從幾個視野的平均細胞數計算每毫升原液菌的細菌數。該法適用于細菌,酵母菌和霉菌的孢子全菌數量的測定,故常稱為全菌測定法。


5、濾膜法:該法主要用于生活飲用水細菌數的測定,一般用硝酸纖維制成濾膜,量取500ml水從濾膜上過濾,過濾后的濾膜培養(yǎng)一定的時間(24~48h)后取出,計算濾膜上的菌落數,根據菌落數即可計算出每毫升液體的菌體數。


測量微生物生長的方法


1、測定細胞物質增長的方法


①干重法:取一定容量的培養(yǎng)物,用離心或過濾的方法,將菌體從培養(yǎng)基中分離出來,洗凈烘干、稱重,求出培養(yǎng)物中的菌體質量,作為生長量的指標。霉菌生長量的測定常用此法。


②含氮量測定法:此法只適用于細胞濃度較高的樣品,由于操作過程也較麻煩,故主要用于科學研究。


③比濁法:這是測定菌懸液中細胞數的快速方法。其原理是菌懸液中細胞濃度與混濁度成正比,與透光度成反比。此法簡便,但使用時須注意樣品顏色不宜太深,樣品中不要混雜其他物質,同時菌懸液濃度必須在107個/ml以上才能顯示可信的混濁度。


相關新聞推薦

1、十字花科黑斑病之甘藍鏈格孢菌頒布情況(一)

2、關于活性污泥的10個基本知識

3、離子類型對石油污染含水層中微生物去除苯的影響

4、電廠冷卻水微生物生長規(guī)律及控制措施研究

5、瑞香素對熒光假單胞菌和腐敗鏈球菌的抗菌活性與生長變化